根據證券時報報道,馬斯克表示特斯拉最早將于 2023 年開始生產名為 Optimus 的人形機器人。此前馬斯克還表示,若未來兩年內“擎天柱”能夠量產,在規模效應下,其成本比汽車還要低,預計售價 2.5 萬美元。
業內人士指出,特斯拉將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賦能發展智能機器人,有望在該領域掀起新浪潮。那么此番究竟是炒作還是技術延伸?
炒作還是科技突破?
事實上,早在去年,特斯拉就揭開了這款人形機器人的神秘面紗。根據此前披露信息,該款機器人名為“擎天柱”,又被稱為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 ( Tesla Bot )”,將基于特斯拉自動駕駛電動車所使用的芯片和傳感器。
馬斯克對這款機器人可謂寄予厚望,曾表示開發人形機器人將是今年最重要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 4 月的采訪中,馬斯克還表示,若未來兩年內 " 擎天柱 " 能夠量產,在規模效應下,其成本比汽車還要低,預計售價 2.5 萬美元。
受上述消息的影響,近期 A 股機器人概念炒作已呈星火燎原之勢??梢灶A見的是,在特斯拉這家明星公司的帶領下,人形機器人將迎來飛速發展。
而作為高科技的代表,機器人一直是市場炒作的熱點,這也無可厚非,主要是因為智能機器人行業確實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 A 股市場機器人炒作主要集中在機器關節、仿生臂等領域,如哈工智能有采血機器人,開顱機器人項目,以及機器人一站式平臺;紅寶麗聚氨酯用于體外仿生骨骼項目已有初步樣品進行驗證。
但特斯拉機器人的核心魅力是 “人形機器人”,經典美劇“西部世界”里的俊男靚女才是特斯拉期待開發的服務機器人原型,體外仿生骨骼全新藍海還未被市場充分認識。
此外,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授 Rajkumar 認為,外界對此應該謹慎,因為馬斯克“畫大餅”的事情已經是司空見慣。
Rajkumar 對擎天柱的前景同樣不樂觀,主要是因為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障礙很多,“靠兩條腿走路、做事情是極其困難的……因此機器人控制就變得困難得多,隨時都要擔心機器人會不會跌倒。”
機器代人浪潮或加速
拋開市場炒作情緒,機器人板塊也有不少值得關注的地方。
近年來,隨著人類服務的局限性、企業用工成本的增加、疫情層出不窮、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等方面的共同驅使,“機器代人”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智能機器人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從急難險重和智能制造的工業機器人,到如膠囊一般大小的醫藥機器人,遍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銀河證券認為,在“機器換人”的趨勢下,特斯拉機器人的推出有望引領智能機器人行業的新變革;招商證券認為,特斯拉推出人形機器人 “擎天柱”原型機,有望帶動智能機器人領域出現新變革。
展望 “十四五”,我國工業機器人將繼續發力,推進產品創新及應用,推動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機器人市場“井噴式爆發”的背后,是國情、政策、社會需求的多重支撐。
普華永道預計,到 2030 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的價值可能超過 15 萬億美元 ( 約 100 萬億元人民幣 ) ,中國將成為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場,占全球人工智能市場份額的 26%。
服務機器人或是最大蛋糕
中國電子學將機器人劃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三類。其中,服務機器人又可以分為個人 / 家用服務機器人 ( 掃地機器人、教育娛樂機器人等 ) 和專業服務機器人 ( 物流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商用清潔機器人等 ) 。
從初代的掃地機器人到現今的炒菜機器人、老年陪伴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所接受。
根據 IFR 統計數據,2021 年全球服務機器人產業達 125 億美元,較 2020 年增長 32.35%,連續兩年增速超過 20%;2021 年市場規模超過 300 億元,達到 302.6 億元,較 2020 年增長 36.18%。
From:Z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