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2020年初的疫情,當前的疫情還伴隨著諸多的外部不確定性,如日益復雜的俄烏局勢,地緣政治的摩擦,全球供應鏈的壓力加劇,通貨膨脹等,不得不說,2022年的開局雖然是符合預期的“低開”,但對于產業界企業信心的影響卻是超出了預期,長期的確定性難掩短期的焦慮。
關于供應鏈
根據HIS Markit年初發布的最新全球制造業PMI調查,目前制造業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供應鏈瓶頸和疫情相關不確定性的壓力。
在此前的幾個月,生產增長(供給端)明顯滯后于需求增長(需求端),反映在機器人企業側則是訂單大幅增長,但是交付面臨挑戰,這里的挑戰既有人員、能力、管理的問題,亦有來自供應鏈的問題。
我們定義2021年為供給側矛盾的爆發年。在史無前例的供應中斷的背景下,根據IHS Markit對采購經理30年來的調查,歷史上供應商的交貨時間從沒有拖長到如2021年的程度。
回到中國市場,2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繼續高于臨界點,制造業景氣水平略有上升。
從細分指數看,生產指數為50.4%,比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制造業生產活動擴張有所放緩;新訂單指數為50.7%,比上月上升1.4個百分點,重回擴張區間,制造業市場需求景氣度回升。
從行業情況看,醫藥、專用設備、汽車等行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高于54.0%,行業發展較快;但非金屬礦物制品、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低于46.0%,行業供需偏弱。
從企業規???/span>,大、中型企業PMI分別為51.8%和51.4%,比上月上升0.2和0.9個百分點,均高于臨界點;小型企業PMI為45.1%,比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低于臨界點。分化加劇,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面臨較大挑戰,作為數量占比最大的小微企業群體,可以說處于嗷嗷待哺的狀態。
雖然制造業景氣水平有所回升,但企業生產經營中仍面臨諸多突出問題,反映原材料成本高、勞動力成本高、資金緊張問題的企業比重分別為60.2%、36.3%和32.0%,均比上月有所增加。
.png)
圖1 制造業PMI指數(經季節調整)
2021年11-12月,受益于供應瓶頸的緩解,加上政策端的干預,原材料價格下降明顯,但這種情況并未持續多長時間,進入2022年,原材料價格受到供需形勢的影響,價格開始大幅抬頭,成本壓力日趨顯現,并向產業鏈傳導。
2022年2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60.0%和54.1%,高于上月3.6和3.2個百分點,兩個價格指數均連續兩個月明顯上升,制造業市場價格總體水平漲幅擴大。
表1 中國制造業PMI其它相關指標情況(經季節調整)
.png)
本來預計供應鏈問題會在上半年得到好轉,但新一波的疫情加上俄烏局勢的沖突,進一步加劇了全球供應鏈的供給壓力,讓供應鏈問題緩解變得愈發不確定,尤其是以芯片為代表的高端元器件。
(俄烏地區是芯片制造重要原料氖、氪和氙等稀有氣體的重要產地,俄羅斯也是鎳、鈀、鋁、鉑、鋼鐵和銅的主要出口國。俄烏局勢的升級,部分工業原料供應必將會陷入緊張,從而沖擊芯片、鋰電池、汽車等產業)
相關人士表示,芯片領域的缺貨起碼要延續兩年時間,短期內完全看不到緩解的跡象。
如果說2021年是需求領先于供給,那么當前的2022年,則是供給與需求已大致恢復到同一步調。對于眾多機器人廠商而言,面臨的外部挑戰和壓力更為復雜與綜合,既有來自市場布局的迷茫,亦有來自供應鏈端成本與交期的壓力,還有來自投資機構的業績壓力、人才流失與內部管理的挑戰等。
關于市場
我們在2021年末的時候對于2022年機器人行業的判斷是“低開高走”,目前來看,“低開”基本符合預期,而新一波奧密克戎疫情帶來的影響卻是大大超出了預期。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2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76381臺,同比增長29.6%,相比上一年同期的增速(117.6%),雖回調明顯,但可喜的是市場基數持續擴大,該增速水平僅次于同期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150.5%)。
從近期調研反饋看,大部分廠商均表示2022年一季度的需求明顯弱于上年同期,這也側面印證了“供給與需求已大致恢復到同一步調”的判斷,下游結構性分化已成為新常態,確定性較高的行業成為眾多廠商爭相布局的領域,如新能源,其中以鋰電、光伏、氫電等為典型代表,以上賽道也不出意外的日益擁擠,從工業機器人、AGV/AMR、機器視覺到傳感器、末端執行器、運控系統等都在積極布局新能源領域,背后的核心邏輯在于:
在成本壓力貫穿全產業鏈的新能源領域,過去的5-10年基本完成了專機設備的國產化替代,從前段到后段的設備國產化率已超過90%,降本增效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從設備到元器件的國產化將成為未來十年降本的必選項,其中的助推劑來自于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對國內科技企業的圍追堵截。
外資品牌的高價格與長貨期無疑給了國產品牌一個時間窗口。
從細分產品看,以減速器、伺服、控制器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國產化進程有望提速;
中大負載的本體產品開始放量,布局的廠商持續增加,主要的拉動力之一來自于新能源行業,此外,3D視覺的發展亦帶動了中大負載本體的需求,如拆碼垛、分揀、定位抓取等場景;
協作機器人從2021年開始迎來久違的高速增長,其中商用服務領域的增量最為明顯,也是最大的亮點之一,工業領域開始持續出現單一客戶百臺級的大訂單,但單從工業場景來看,各家的體量差距尚未真正拉開,2022年混戰延續,能夠率先實現典型場景批量化落地的廠商有望脫穎而出。
此外,海外市場布局也將會是重要的增量抓手。隨著歐美國家的逐漸放開,海外市場的需求將有望增長,從去年開始海外市場的需求訂單增長明顯,對于布局海外市場的機器人廠商而言算的上是一個小利好,短期困境是國內疫情對于出行和物流運輸造成的不便,同時物流成本的高企也是消極因素之一。
2021年移動機器人大部分廠商都進入訂單飽和的短暫滿足期,可謂“痛并快樂著”,我們深刻體會到眾多廠商的“情緒”,各家對外PR基本都會強調訂單額(合同額),大部分都是同比上一年呈倍數級的增長,在資本的瘋狂推動下,估值基本是與訂單額掛鉤,可以預見的是,2022年將會是業績的兌現期,從訂單轉化為營收,考驗的是從需求盤點與定義、技術實現、產品化再到工程化落地實現的綜合能力,其中缺少任何一環都可能導致項目流產。
作為最接近用戶的系統集成商,可以算作是上游成本的“接盤俠”,利潤率持續走低,大部分廠商屬于增收不增利的狀態,近年來,頭部集成商均在潛心修煉自身的“軟實力”,或成立軟件團隊,或與外部軟件商戰略合作,從自動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的提升,離不開自身數字化軟件能力的提升與進化,同時也是從傳統集成商向智能制造綜合解決方案商轉型的必經之路。
From:機器人產業網